當前,在某些地區,鐵路、高速公路、國道、省道甚至鄉鎮公路兩側,窄的30-50米,寬的百米以上的農田、基本農田里,栽植的密密麻麻、參差不齊的不同樹種、不同規格的苗木,隨著道路發展而不斷延伸、擴大。這種道路綠化,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叫“行道樹”,二十世紀末叫“綠色通道”,進入二十一世紀后,叫“綠化隔離帶”。種植稀的地方像樹林,種植密的地方像苗圃,有人稱它為“苗林”。
苗木采購訂單來了,苗木在哪兒
說來也巧,2月24日開標的雄安新區10萬畝造林項目,稱“苗景”兼用林建設,招標樹種多、數量大,使用的一些樹種是胸徑2-3厘米的苗木,據說為了提高造林成活率,降低建設成本,規劃設計了小規格苗木。
回憶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初開標的綠化工程,如新疆園林綠化、太原植物園、德州市政、秦皇島南園等項目,大都投標使用的胸徑10-18厘米,甚至20厘米以上的大規格苗木。在微信圈里看到的也是來自全國范圍內的各種綠化苗木采購大單,大都是當前苗圃緊缺的樹種和苗源。
大規格的苗木采購困難,小規格的苗木也不好采購。從2017年初,各地綠化工程開始增多,苗木需求量增加,采購單紛至旮來。然而,很多需求的苗木品種、規格與苗圃現有的產品不對路,苗木去哪兒采購?
早在2008-2010年,因籌建北京奧運會、濟南全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等,全國苗木使用量很大,造成苗木大部分產品脫銷,價格高漲。受經濟杠桿作用的驅使,2010-2013年期間苗木種植面積成倍增長,到了2014-2017年,中小規格苗木的存圃量達到歷史上最大值,苗木種植成為超飽和狀態,2014年之后幾乎沒有苗企或苗農再敢繁育生產種苗。造成眼下苗圃中,胸徑4-9厘米的苗木最多,1-3年生地徑2-3厘米和胸徑12厘米以上的苗木很少。
苗木,是一在自然條件下呈季節性、周期性生長的鮮活商品,不可能離開自然條件,像工業產品那樣人工加班加點趕時間生產來彌補市場短缺。如果采購不到相應樹種、規格的苗木,只能改換其它樹種、規格或者不能正常開展綠化施工。
政府推行的苗木定向培育,四十年過去了,仍然停留在口號中
眼下,苗木生產以市場調節為主,苗木需求以政府行為為主。長期以來,苗木生產與需求的矛盾,從根本上沒有得到解決。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,我國林業部門指出,苗木生產逐步實行定向培育,樹立“林以種為本、種以質為先”的理念,推進良種壯苗,實行超前發展,以提供品種對路、質量優良、供需平衡、價格合理的林木種苗作為首要任務。
四十過去了,苗木生產計劃或種苗有效供給與造林綠化規劃沒有得到很好的銜接,城建部門城市綠化需要的生產周期較長的大規格苗木,從來沒有苗木需用計劃。無論生態造林還是城鄉綠化項目的苗木應用,都是以“樹種”為主,很少有“品種”或“良種”的應用,價格完全以市場調節為主,苗木缺了是“天價”,苗木多了是垃圾。
苗企和苗農由于沒有長期、穩定的經營方式和銷售渠道,任憑感覺、想象、猜測市場或跟風種植,很少實行苗木計劃生產,苗木產量忽多忽少。政府推行的實行苗木定向培育,只是一個口號。
城鄉綠化規劃設計,重視“立竿見影”的景觀效果,忽略了植物材料的來源
無論生態造林、河道綠化,還是城市園林、地產項目的景觀綠化,設計師追求的是因地形、地貌等立地條件或創造地形進行“制景造綠”,聽從的是甲方或政府要求的“立竿見影”的景觀綠化效果,根據甲方或政府需求,營造混交林或喬灌結合、增彩延綠、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等規劃設計項目。公司設計收費取決于植物材料應用的數量、價值和規模,側重于景觀、珍惜樹種和大規格苗木的應用,設計師對苗圃樹種的培育、苗木生長周期、現狀不甚了解,設計的項目開工后,經常造成施工企業“一苗難求”,施工圖紙一再變更。
中標施工企業,牌子雖大,業務不熟,栽樹的依然是農民工
從前講百年大計、質量第一;現在講千年秀林、國家大事。對于國家或地方政府重點造林綠化項目,領導極為重視,是責無旁貸,也無可指責。由央企、國企開展造林綠化項目,也不為怪。但是,讓修鐵路、建橋梁、蓋樓房的國家重點企業、棟梁人才承攬植樹造林項目,的確是大才小用,開展業務不熟悉、不專業。盡管與綠化工程企業合作或轉包,名義上組成聯合體共同承包,其實栽樹、造林的依然是農民工。中國有句古話,一個和尚挑水吃,兩個和尚抬水吃,三個和尚沒水吃,能否圓滿完成“千年秀林”歷史使命,還將拭目以待。
尤其是當前道路兩側的綠化帶,這種“果不像果,林不像林,苗不像苗”的現狀,占用如此大的耕地面積,不管是為了創建“森林城市”還是增加地方“綠量”,必須有長遠規劃,既要有林、有景,也要有經濟效益,讓農民得到實惠,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,切忌跟風盲目種植,別說“千年秀林”,就是“百年大計”也要經得起歷史檢驗!
轉變思路,轉換動能
由于苗木生產的超前性、周期性與造林綠化規劃的緊迫性、突發性相悖,與其按照造林綠化規劃,定向生產、培育苗木行不通,不如根據苗圃生產的現有苗木,進行規劃設計造林綠化項目。
英國著名生態景觀設計師詹姆斯.希契莫夫“希望景觀設計師能多關注多樣的植物培育與應用,用設計理念與選擇去指導植物培育,而不是受制于有限的植物市場”。讓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師走出設計室,欣賞、觀摩苗木景觀的同時,指導苗圃的發展規劃。
在助推新舊動能轉換的新時代,也讓苗農走出苗圃進入造林綠化現場,像培育苗木一樣精細管理、養護園林綠地。
有一種項目叫EPC,由設計師、項目經理、苗木生產者結伴而行,使生態、經濟、景觀林相融合,促使國家早日綠起來、美起來、富起來。
當我們步行、騎車或乘車行走在康莊大道上,看到的是路兩側一行行高大的銀杏、水杉、白楊樹,夏日綠蔭乘涼,冬日陽光明媚,還能透過樹隙眺望到遠方不同的田園風光,回憶起鄉愁,我們好像回到了孩提年代,幸福感悠然而生。